“根据体检情况,你糖调节受损......”相信身边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时会被告知这样的诊断结果。
大家对这个诊断普遍不解其意,那么到底什么是糖调节受损?它和糖尿病有何联系?如何缓解呢?
在临床中,糖耐量受损是指患者的血糖超过了正常血糖的参考值,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临界状态。
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.5 - 6.1mmol/L之间,餐后血糖不超过7.0mmol/L,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.0mmol/L,餐后血糖超过11.1mmol/L,就属于糖尿病。
而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.1 - 7.0mmol/L之间,或餐后血糖介于7.8 - 11.1mmol/L之间,均属于糖调节受损。
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。而糖调节受损就是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的中间代谢状态。也就是说,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发展的前期阶段。
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退两种。
正常情况下,如果八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,空腹血糖应该在3.9~6.0mmol/l之间,如果测得患者的血糖水平在6.1~6.9mmol/l之间,就要怀疑患者是否存在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。
此时需要在三个月内再测一次患者静脉血浆葡萄糖,如果血糖水平仍然在6.1~6.9mmol/l之间,就可以诊断患者为空腹血糖受损。
如果想要知道患者是否存在糖耐量减退,一般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。
该实验需要在不摄入任何热量八小时后,清晨空腹时进行。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,溶于250~300ml水中,5~10分钟内饮完。测定空腹以及开始饮葡萄糖水后两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。
如果测得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,但是OGTT两小时后的血糖在7.8~11.0mmol/l之间时,就要高度怀疑患者是否存在糖耐量异常的情况。
当然诊断糖耐量异常,不能凭借一次检测结果就判断,需在三个月内再进行一次OGTT试验。
如果第二次OGTT试验的检查结果依然满足诊断糖耐量异常的标准,那么就可以诊断患者为糖耐量异常。
尽管“糖调节受损”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轻微升高,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但这个阶段却非常关键,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干预,血糖继续升高,通过“葡萄糖的毒性作用”会加重胰岛素的分泌缺陷,最终大多会发展为糖尿病。
此外研究还发现,糖调节受损者,虽然微血管病变很少见,但大血管病变如中风、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却明显增加,其发生率接近40%。
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、胰岛素抵抗、脂质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,而这些因素多半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即已存在较长时间,这就不难理解为何IGR者中不少人同时伴有大血管病变。
由此可知,积极干预IGR,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,还可以减少大血管病变(如冠心病、脑卒中、下肢血管病变等)的发生。
糖调节受损是属于可逆性阶段,在这个阶段及时着手干预是能够避免糖尿病发生的。
只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、饮食调节、适量运动,便可以使糖调节异常得到部分恢复,或者长时间稳定在糖尿病前期的状态,避免或延缓向糖尿病的发展。
限制一整天总热量摄入,避免吃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,以免出现身体肥胖和营养过剩。摄入的脂肪类食物不能超过一整天热量的30%。可以多吃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帮助降低血糖。
保持规律作息,晚上10点之前上床入睡,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7个小时。不管工作有多繁忙都不能熬夜,因为熬夜或失眠的话可影响内分泌,不利于血糖控制。
运动是最好的降糖药物,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。如快步走慢跑骑行、游泳或打球等,能提高基础代谢率,消耗多余血糖,提高身体耐力。
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,所以需控制好体重,避免让身体太肥胖。另外,还应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,以降低患上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需要提醒的是,当出现糖调节受损时一定要引起重视,认识糖尿病和并发症带来的伤害,做好自我管理,控制好血糖。